本页位置:首页> 检察院> 检察长论坛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谯民:重视内在因素对改进作风建设的作用
作者:谯民   发布时间:2014-05-06 14:02:12


    目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是坚决纠正“四风”中的不良倾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内因决定外因,也是作风建设的内在基础。加强作风建设,除教育管理等手段外,还应高度重视和努力探索个人品性修养等内在因素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在此,结合学习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文化熏陶

  这里的“文化”是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久前和市医院一主任闲聊,他提出一个现象:现在相当一部分专业知识还不错的医生离一个好医生的标准还有差距,这个“差距”便是“医道”不足。同样,近期媒体热评近期落马的多位官员均有“博士”头衔,落马的原因不是能力不强、“规矩”不懂,而是“官德”太烂,放在桌面上讲就是“四风”出了严重问题。作为当前干部作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人在信仰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出了偏差,导致道德失范、行为失准、理想失衡、境界模糊。为官要讲为官之道,这个“道”,于今可以看成是党对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其核心就是作风。长期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许多优良作风,它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在共产主义信念和党的宗旨前提下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同样,为官要先为人,为好人。这既是中华民族历来所推崇的传统美德,又闪烁着新时期好干部身上道德情操的理想光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传承的不朽基因。正因为如此,我们民族虽历经磨难,仍薪火相传,充满生机。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我们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影视剧所放大的层面上,是非不明、良莠不分,历史果真如此吗?实际上,我们的先贤为了教化官员和民众,一直用“礼”这个道德规范启迪民众。古代贤君为了巩固统治,使江山千秋万代,对“公务员”、官员的要求很严、约束很广、标准很高,甚至苛刻。因为他们深知,官员的言行关乎社稷存亡,所以传统文化才有了“礼、义、廉、耻”等价值规范,并渐渐固化并引领着社会普遍道德和风气,也才出现了不少千古传颂、为国为民、公正廉洁的榜样。今天,我们不仅应积极反思优秀传统文化与发扬党优良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还应积极思考两者在转变“四风”中的内在积极作用。我们只有不断寻根和吸取营养,才能启迪心灵,提升良好的精神境界。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的优秀传统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也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传统文化中优良的先天基因足以提高后天的免疫能力,因此,知识虽可立业,文化才能“强身”。我们只有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克服“有知识、没文化”的缺陷,才能在不断潜移默化中勤修身、知廉耻、重荣辱,把完善自我、改进作风的活动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和内在动力。

  二、强化忧患意识

  当前,随着改革攻坚的深入和作风积弊上的显现,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腐败等“四风”问题深为社会和群众所诟病。导致社会稳定压力增大,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变得疏远,社会的和谐基础出现动荡,党的执政威信受到挑战。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化忧患意识就是强化预警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史为戒,去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罕见用6个半天的时间集中研究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清醒而忧虑的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如何从忧患的角度对待这次整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没有对存在问题,特别是风险以及转变作风现实意义的清醒认知,没有一个以优良作风为支撑的基础,就可能出现人亡政息的悲剧。对此,我们每一名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包括所有的检察干警切不可置身事外,而要以党和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切实把转变作风上升到应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崇尚职业追求

  我院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和人民法院一道,是接受市、区两级督查的对象。检察机关承担着打击犯罪,维护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的神圣使命,也是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窗口,我们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检察公信力,关乎社会的司法认同。活动开展以来,我院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并自查、反思,在得到社会肯定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这说明我们自身形象在人民群众中还不十分完美,离转变“四风”的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自我感觉良好,忽视问题存在。也不能妄自菲薄、否定主流,挫伤工作信心。只有找准问题和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取得实效。

  风清则气爽,心正则法平。忠诚奉献是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公平正义是其价值追求。“为民、务实、清廉”既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也是明确目标。忠诚才能为民,务实才能敬业,清廉才能无私。因此,崇尚检察职业追求与转变作风密切相关、互相促进。一个好的检察官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我们少数干警甚至领导干部存在精神状态不佳、职业精神缺失、职业作风不过硬等现象,甚至把检察职业仅仅庸俗、简单地视为谋生的一个饭碗、一种手段。表现在作风上就是荣辱皆无、站位不高、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这种“俨然众人矣”、“四大皆空”的精神状态怎么能承载得起这个职业的神圣使命?

  人对物质的欲望可能与生俱来,但我们更应该有着永恒的精神追求。我们每一个人已经渡过了人生最穷的时光——婴儿。来到世上,一丝不挂、一无所有,穷得就像梁实秋先生写的“只有一张吃奶的嘴”。

  转变作风要理性的认识自己,处理好心态不佳、作风不实的问题。我想不妨这样“四比”:和困难群众比,我们基本上衣食无忧;和作风出问题、身陷囹圄的腐败“同志们”比,我们拥有宝贵的尊严;和因病不幸离我们而去的亲朋比,我们有幸还健在;和普通百姓比,我们还有些许令人羡慕的目光。搞懂了这“四比”,解决作风问题就有了朴素的思想基础。

  转变作风还需要优秀的检察职业文化来牵引。两年来,我院不断强化检察文化建设,被评为“全省检察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面对荣誉,我们仍要不断探索检察文化内涵与职业追求、“四风”建设的“共振”作用。去年打造文化长廊时,我专门请周老师写了两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句子挂在三楼走廊尽头:“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相传广州城外20里有一泉,人饮其水便起贪心,变得贪婪,即便是公认的廉士亦贪,故名贪泉。不过东晋的时候,朝廷任命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途经此泉时,不相信贪泉有如此大的魔力,酌而饮之,并赋诗一首以明志。到任后,他牢记操守,一生清廉、名留史册。后一句说的是鱼儿在车轮碾压而成的水印记里依然自得其乐,是指人处逆境时也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消极诱惑与困难挑战,我们一方面要以检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恪守为民、务实、清廉的宗旨和忠诚、严谨、公正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要细化措施,把转变作风融入到每个执法行为当中,落实到每个诉讼环节,并作为去年以来“转变作风、司法为民”系列活动的延续和深入,打造阳光检察,密切检民关系,提高执法公信力,努力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果。

  四、注重学风建设

  学习是一个人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一个人作风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事理、提高干事才能,又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曾国藩曾经说过,读书使人“金丹换骨”。意思是读书、学习是塑造一个人内在性格秉性的唯一方法。古人勤奋学习、注重修行的例子很多,尤其在学风上讲究“三上”功夫,即枕上、马上、厕上。“枕上”好理解,晚睡之时,一卷在手,直到睡意袭来,安然入梦。“厕上”虽不雅,但心随书转,不闻其臭。诗人陆游在“就餐”的空档,犹“呼僮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

  如果说“金丹换骨”却有其理的话,学习就更有赖于学风。中央指出,加强学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直接衡量着一名党员、干部的作风优劣。我们近年搞了很多主题教育活动,一些同志在查找问题中,每次都有“不重视学习”,“学习怎么样”之类的问题,且为数不少。且三五年前如此,今天毛病依旧、沉疴不起。我们还有一些同志工作思路缺乏、创新不足、解决问题方法简单、服务群众无从下手,说到底还是专业知识不精、理论功底不牢,根源在学风不正,作风不强。

  学风对作风的养成,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如此重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产生效果。诸如珍惜光阴,前面的“三上”功夫便是古训。三国演义卷首词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真正读懂了便会发现其中透出一种沧桑悲凉之感。20多岁时在峨眉山下看日出日落,觉得美景无限。斗转星移,青山果真依旧,但人转眼却到了“知天命”,只剩下一种“时光屡奔迫”的感伤。又如我们处于执法第一线,面对各种诱惑,怎样才能养就不受世俗所扰、不受尘埃所侵、公正执法、秉公自律、爱岗敬业之风呢?春秋柳下惠“坐怀不乱”、东晋杨震的“四知”,留下在钱、色方面作风自律的千古美谈。诸葛亮六出祁山,“勤奋工作”,以至“食少事繁”,病故在工作一线。对照“四风”,一些人却在饭桌上、牌局中、灯红酒绿里,无所事事间,把“鞠躬尽瘁”演绎成了“事少食繁”。

  学风建设还要讲效果。这些年我们年年讲、年年抓,一年一个主题,效果如何呢?不足之处有“二”:一是转换较快,就像打篮球,刚刚热身、进入状态却又安排下一项科目——游泳。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永恒的,转变作风也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并在结合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充实,才能一以贯之,抓出成效。二是大道理多,联系实际还有差距。“四风”问题在不同地方和部门通过不同的方式存在,且有大有小。大的方面容易看到,“小”却易被忽视,学会解决这些问题也要注重学习和经验积累。比如我们一些干警在亲朋好友打听案件时觉得不说得罪人,说了又违反办案纪律,这里面是有技巧的。三十年代一篇散文中有过这样一个描述:“女人的年龄是不能随便问的。有一个女人很旷大,人问其芳龄,她据实以告,三十以上,八十以下”,一点都没有错。我们在处理类似情况时亦可这样回答:一万以上,百万以下。因为贪污一万是法律规定所追诉的数额起点。我们党在学风建设中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学风上克服了读“望天书”、开“望天会”,才能学以致用。

  五、提高品性修养

  品性修养对作风的形成和优劣直接关联,并通过“无形”转化为“有形”。除了前面说的“大品性修养”之外,还包括个人的性格、处事风格并延伸到八小时以外,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如“四风”问题的诸多表现形式一般。

  正因为“作风无处不在、作风无时不有”,我们就更应注重品性修养,切实转变不良作风。首先,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敬畏党纪党规;作为检察干警,我们要敬畏法律使命;作为公务人员,我们要敬畏群众百姓。不能图一时之贪、一时之快,不能忍而丧失品性。清代名医张培仁在《妙香山丛话》中写道:“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人相辩是非,这其间著一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又如与美女同眠,这其间著一个忍字,养了多少精神”。

  其次要从细节入手,在方法上讲究。曹建明检察长近日在全国检察机关贯彻“两会”精神的电视电话会上讲道:我们一个人的不良言行,可能导致一场舆论风暴。所以规范执法行为,塑造良好形象、改进机关作风,要从细微入手、从点滴做起。胡适之先生是新文化运动领袖,26岁做北大教授,后出任校长,品性修养深厚、非常注重言行。他有一次赴宴中遇到一个叫齐如山的老先生,便恭维道:“齐先生,我看你可以活到90岁没问题。”齐皱了一下眉说:我没有吃你的饭,你为啥要限制我的年龄。把胡适之呛得下不了台。群众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这个故事启迪我们,转变作风和群众打交道要懂得群众语言、了解群众心理,体谅群众疾苦、讲究群众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准确执法、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耐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以法理说服每一个来访者,从而赢得群众理解,让他们切实在和我们打交道中感受到我们作风的改变,特别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理念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从而减少涉检信访,促进社会和谐。

  品性修养与作风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把握好个性对作风的影响,对群众如此,对同事亦如此。人性有长短,好恶有取舍,性格有各异,这既客观又正常。包括个人的进退流转、世间的冷暖炎凉、认识上的观点不一、方法上习惯不同,都可能通过个人性格在作风上得以流露。如果拿捏不准、处理不当、率性而为,可能适得其反。现代管理学认为,性格在工作中的展现,很大程度上本质是作风。作为一个团队,其核心是共同的目标价值追求,关键在协调配合、团结和谐。在转变作风上,检察机关的整体形象要通过个人形象来实现,这是一个细胞工程。如果人人都由着自己的好恶、习惯、性格而为,对团队作风的培养是非常有害的,执行力也会削弱。

  我们的作风建设,不能在一个放任无序的碎片化状态下运行,而应在一种目标明确、团结向上的氛围中提升。因此,转变作风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在方法上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把握。外圆内方的中国古钱币,“方圆”作为自然界中两个比较完美的形态,先贤们从中悟出极深的哲学思想,以一种钱币的制式而流通于世并告诫我们:“外圆”讲究的是处事之道——沉良恭俭让,看重张弛有度,讲方法、讲技巧,才能运行无碍。“内方”讲究的是内心要有底线,要有原则,不能丧失正气。古代钱币外圆内方的形态在美学中深含哲理。试想一下,如果把它设计成“外方内方”、“外圆内圆”会出现什么情况?前者内心正,但外形有棱有角,必然四处与接触的对象发生摩擦碰撞,影响关系。放在工作上讲,虽然出发点是对的,本意也是好的,但如果不善于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必然会影响工作、交往,成为好作风之羁绊。后者是没有底线,圆滑世故,为民族道德标准所不容,这种作风与为人要引起我们警惕。一个普通钱币所蕴含的“方圆”之道,教育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德要求和规范标准。明白了这些道理,对我们提升品性修养,不断修正和改进良好的作风大有裨益。再从执法办案、执法为民的层面来讲,也考量着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把握法律原则和精神、实践好政治、法律、社会效果“三统一”的司法理念和能力。



来源: 正义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