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中国式过马路”看国民素质
作者:李方越 发布时间:2013-05-13 13:39:43
近段时间在媒体和网络上出现一个新的词汇:中国式过马路。初看之下,我觉得颇有意思,但是,深究其本意,却折射出了我国的国民素质问题。
自从有了“中国式离婚”一词以来,出现冠以“中国式”的词语不胜枚举,虽然是“中国式”的,但是并不代表这是个非常光彩的事情。“中国式过马路”指的是城市中行人过马路时“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现象。有的人图省事,不走人行道,在机动车道上横穿马路,为了“方便”、“快捷”,甚至以赶时间为借口,而抄近道,不惜“铤而走险”,或者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过分自信的心态,其实是对发生事故存在侥幸心理,在生活中很常见。 “中国式过马路”看起来安全,其实并不安全,在行人和机动车辆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在行人红灯的时候是机动车辆正常行驶的时间,突然间冒出一大群人出现在马路中央,机动车辆来不及刹车就会撞向行人,如果前面的车辆突然一个急刹,后面的车辆就有可能追尾,这将是一个严重的交通事故,如果追其责任,那肇事车辆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岂不是很冤?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该现象的呢?我认为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力有关。究其原因,以下五个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一、教育程度的差异对国民素质的认识和认同存在偏差。行人在接受教育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部分行人还没有完全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对城市的一些基础设施、基本制度没有完全接受和认同,在法治意识上也比城市市民落后许多,对自身的安全意识的认识也不是很到位。 二、存在从众心理。大部分行人心浮气躁,看见别人都闯红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傻傻的等待?所以就跟随大家一起随波逐流,心里想着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闯红灯,一些人还觉得理所当然,反正法不责众,只要有人带头,就不怕。这种对“规则”的集体漠视,在生活中很常见,一方面是缺乏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是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三、公共交通资源的分配不公。行人通行区域强势、弱势分配不公,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机动车辆通过的时间较长,有两三分钟,而给行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几秒,宽一点的马路或者十字路口上还得小跑步才得过去,老年人就别说了,否则就会站在旁边吃两三分钟的灰尘和尾气;况且,过街横道线不是随时都有的,一般都相隔三四百米远,而天桥或地下通道又相隔比较远,且有长长的上下梯步。 四、交通管理手段落后。现阶段对行人闯红灯过马路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没有相关的制度约束,只是停留在道德的标准上来衡量,仅仅靠几个红绿灯是无法实现对行人的管理,对于一些不守规则的行人根本就无法适用,这也可以说是交通管理中的无奈和乏力。 五、规划设置不科学。部分红绿灯的设置未考虑到今后道路的变迁、人流和车流的变化。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城市人口增速也非常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购买小车的也越来越多。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的变迁,人流车流的增加,现阶段的部分红绿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从“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素质普遍不高,人民的法制观念意识淡薄,对社会的价值观认识不到位,存在较强的从众心理。人们普遍认为在为社会付出的同时而回报却很少,心浮气躁,缺乏社会安全感。另一方面,政府在大力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投入,缺乏对如何提高国民的素质的规划和思考。为此,我觉得在解决“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问题上应该从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入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政府要创新管理方法,科学规划道路交通 责任编辑:
王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