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杰:浅谈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作者:吴杰 发布时间:2013-04-12 08:49:01
来安县院侦监科在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和青少年维权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慎重,也特别注重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而感到惋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呢?经过在办理该类案件和青少年维权工作过程中的分析总结和深入调查和研究,笔者得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原因,并就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根源分析 (一)受负面现象的影响和物质利益的诱惑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就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却涌现了一些影响青少年的不良社会现象和风气,如: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部分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毒、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不但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且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缺乏明辨是非的青少年迷失了人生正确的方向,以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众所周知,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倘若不正确的家教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进而形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不良言行,例如:一是有些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便会不知不觉地给青少年造成了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有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畸形心理也就悄无声息形成了;四是有些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这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只是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有些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的成长,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也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青少年健康成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四)学校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素质教育虽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道德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还不够;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三是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四是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有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因交不起补课费而无法参与补课,便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情绪,进而畸形心理也就形成了;六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的工作机制,所以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也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七是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八是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不健全的机制和环境下学习,很容易走上邪路。 (五)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教育部一再强调要实行素质教育,打破应试教育,但我国某些地区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鉴于此虽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加上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 (六)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较易使其走上人生的歧途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但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文化素质不高和脆弱的心理,使得他们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要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务工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法制教育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法律、道德等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统一,以形象、生动、逼真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认真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贴近青少年实际,讲求科学,避免政治课、德育课教学形式化,把正确的是非观映入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积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和模拟实际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 (五)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结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据研究,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村镇、社区为依托(特别是农村),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素质。 (六)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同时做好已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 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政法部门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同时进行引导、教育,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上课、开讲座。政法部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低俗文化,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总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
正义网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