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俭治腐 俭以养廉
作者:李颖 发布时间:2013-01-14 11:41:08
“节俭”是华夏文明长河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历来为我国先哲所推崇。古籍《尚书》中就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之说。儒家学派鼻祖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提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可见其对“俭”的重视程度。墨子也极力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他曾对自身做出如此评价:“极俭,近乎苦行”。在他看来,节俭可使有限的财富充分发挥作用,以应对自然灾害、满足不虞之需,是一项匡正时弊、安邦治国的基本国策,并断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老子也提出了“治人事天莫如啬(即节俭)”的命题 ,强调唯有节俭治国,才能昌盛持久。
何为节俭?“节”,即为节制、适度,不放纵也不苛刻;“俭”,即不奢侈浪费。节俭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更是一种对物质生活、精神欲求的主观态度,其对立面为奢侈。而奢侈与腐败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奢侈挥霍往往是贪污腐败的前奏。由此,节俭于树立清风正气、有效预防贪污腐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纵观古今不难发现,生活俭朴往往是清官廉吏的共同特点,而贪腐官员们却大都存在着奢侈的问题。清官廉吏之所以能做到为官以德,造福一方,是和他们严于律己、节俭朴素的思想和作风分不开的。一个作风朴实、节俭自律的官员,有衣有食便已懂得知足和感恩,其充分享受于这种因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心态平和不与人攀比争竞,得以始终保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即便有人以物资相诱也不为其所动。相反,一个习惯于奢侈的官员,其豪华奢靡的生活仅靠正常的工资收入难以维系,为满足自身和家人日益高涨的生活欲求,势必突破道德底线,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凡不能俭于已者,必妄取于人” ,当官员欲壑难填而又囊中羞涩时,贪污腐败便应运而生。大量事实表明,领导干部的蜕化堕落,多从一些“小事”开始,这些看似无足重轻的小事,却在不知不觉中蚕食了道德与精神,在生活上打开了腐败的缺口,清正廉洁之堤便不攻自溃。 虽节俭于防治腐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节俭本身并不具有创生性,不能被拿来直接用于创造价值,所以其重要意义也往往被人所忽视,尤其在党政机关、政府部门,“节俭”的提法似乎被认为无关工作大局,其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性更未得到足够重视,如此认识的偏差实在应当予以纠正了。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关乎人生价值追求的美德,加强节俭观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高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对于建立预防与惩治并重的反腐、防腐体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家始终保持勤俭家风,其父习仲勋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在父母严格要求下,习近平生活俭朴,在小时候常常和他弟弟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鞋子。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受父母耳濡目染影响,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总书记的“从我做起”无疑为我党及人民大众树立了鲜活的正面导向。倡导朴素简约的生活方式,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无疑有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提升其精神境界,在思想上牢固地筑起一道自省自律的道德防线。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任何一个良好风尚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良好的习惯在日常行为的点滴中逐渐养成,美德便在不断的持守中得到升华。如何在法院系统中营造节俭尚德的良好风气?细节决定成败,从点滴的、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在法院各项工作之中、在干警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节俭的习惯,并逐渐发扬光大、形成风尚。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盼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