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徽政法干警笔墨说唱推动执法理念之变
作者:李光明 发布时间:2012-12-14 15:59:55
董正夫轻轻地放下手中的毛笔,转身和求字的同事探讨着如何建设廉政文化。此时,宣纸上苍劲有力的“清正廉洁”4个大字,还没有干透。
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董正夫的字小有名气。他最爱写“清正廉洁”,“因为这4个字时刻警示着我要秉公办事、清白做人”。 安徽政法系统还有很多像董正夫这样的人才,他们既是一支能打赢硬仗的队伍,也是践行文化育警的排头兵。他们以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生动展示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执法观念、执法作风的转变。 傲骨“梅痴”为警民作画 “公安民警并非一介武夫。”这是一位市民对马鞍山公安文联副秘书长、一级警督周强的评价。 周强既是警察又是画家。戎装时,他英气逼人;一旦画笔在手,则挥扫转侧,纵横捭阖。因为擅长画梅,人送“梅痴”的雅号。 “受职业影响,我钟爱梅花那‘凌风傲霜踏雪来,不尽生机布暗香’的不凡品格。”周强说,这正是政法文化的精神。 2010年,周强上任新成立的市公安文联副秘书长。上任伊始,他在全局范围内对书画、摄影、文学创作类人才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分门别类地登记造册,并建立日常交流机制,为文联各项活动提供人才保障。 在同事的眼中,周强是文化传播的一座桥梁。他多次邀请有影响的市书画家为民警带来精神鼓励和文化大餐,还带动警营书画家深入到社区、农村,送字画、写春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周强拥有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等头衔,但他最重要的身份还是警察。用心作画,为警察作画,周强是这般想的,亦是如此做的。 曲艺名人弘扬社会正气 “和谐社会大家建,磕磕碰碰很平常,何必来把和气伤。”阜阳市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处长、阜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玉龙创作的琴书《买巴掌》,讲述了一起车祸纷争最终被妥善化解的故事,曾获得文化部授予的“群星奖”。 但这位笔名为愚聋的“曲艺名人”却说自己是聪明人中的“糊涂人”。 “我49岁才开始从事创作。有些题材专业作者看不上,觉得没多大作为,但我愿意去发现、去写。”王玉龙说,因为这是基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将群众文化和政法文化相通相融。 王玉龙用曲艺推动检察文化建设:创作反映农村生活的琴书《真情颂》、《天不怕上访》,深受农民观众的喜爱;赞颂沈浩的琴书《母女情深》、宣传中华美德的《中国好人刘振邦》,曾让台下无数观众流下感动的眼泪,对宣传社会和谐、弘扬社会正气作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获奖无数,但王玉龙的创作从不收一分钱。年近60岁的他仍笔耕不辍,为法治文化的繁荣辛勤地耕耘着。 用真情实感写群众故事 “冯所,请你帮帮我们。”几名明光市古沛镇的村民近日找到涧溪镇司法所所长冯德斌,请他调解一起赡养纠纷。虽然不是自己的管辖区域,但他还是赶到那里解决问题。 这些群众是通过冯德斌发表的一篇篇贴近基层实际的文章“认识”他的。为了工作和写作,冯德斌经常与当事人吃住在一起,“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思想,才能用群众的语言去讲群众的故事”。 在外打工的乡亲因工伤被辞退,冯德斌陪他奔波了12天,讨回了10万余元赔偿款,之后写下了《李有福的喜怒哀乐》;基层人民调解员薪酬得不到保障,他调研了明光市的做法,发表了《1∶1给明光人民调解添活力》,吸引外地同行前来学习取经。 “故事中的人都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真的很开心。”冯德斌真诚地说。 冯德斌已经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近2000篇,并多次获得全国和省市大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初中没念完就回家放牛。但正是从最基层一步步成长的经历,让他最明白基层群众的需要。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