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走进乡村
作者:周群勇 赖荣清   发布时间:2012-08-02 09:55:00


    看着四周重重叠叠的山,闻着路边透着新鲜青草的草息,听着书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我回到了我心中熟悉的那片净土。“青松绿柏,阡芷陌芼,禽鸟扑翅,走兽奔跑,云蔽烈日,水流林间,上下天光,尽收眼底”,闲暇之余登上山顶,乡村风光尽收眼底。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虽然在城市上学、工作但身上总有一种泥土的气息。乡村里充满朝气、鲜活、芳香和生命的世代延续,虽然城市有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灯红酒绿般的温暖,但呆久了城市我开始徘徊,开始迷茫。放飞理想、走进农村,感受生活的滋味,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顶立时代的潮头,作为会昌县人民法院“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队的一员,我有幸走进会昌县永隆乡水洲村感受那一方水土,走访群众让我的心灵得到慰藉。

    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越过一条小河来到农户家中。17岁,花一样的年华,本应挥洒晨光般的青春,舒展纯真的笑容。然而对于水洲村的刘春兰来说命运是那么的多舛与不幸。九岁那年眼睛失明,而后厄运再次降临——脑袋肿瘤。因为疾病本就贫苦的家庭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本该挥洒青春、激扬文字的少女因疾病变得郁郁寡欢,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上门开导劝慰、进行适当心理辅导、讲张海迪自强不息不向疾病低头的故事,向乡村干部反映她家情况积极争取大病救助,我们能做得仅仅如此而已。这一刻我无奈自己力量的微薄,同情少女命运的多舛。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爱心的无价,虽然个爱力量是微小的但只要我们大家都献出自己的一点爱,我们就可以将爱汇集成爱的海洋,那像刘春兰这样的少女就可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青春与快乐。

    走访乡村、上门入户,经常可以看到老人在农田里耕作,三、四岁的幼儿一个人在门前独自玩耍,因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往往只剩下小孩与老人相依为命;经常可以听老人说想找个人聊天都难,孩子们早早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做饭、担水、洗衣服、像大人的口气一样说话。悄然间我们吹响嘹亮的号角,逐步迈入小康社会。但是在这靓丽外表背后,有这么一群默默的、逐步被遗忘的人。他们自食其力,他们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这就是农村的孤寡、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由于成年子女不在身边,农村空巢老人普遍生活负担较重,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大部分空巢老人得靠种植、养殖所得维持生活,即使外出打工的子女寄钱回来也是不够的。多数农村空巢老人要代替子女抚养、照管留守儿童。但他们本身有的年岁已高、起居困难;有的身有残疾、行动不便。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心里有话没人说,家里有难无处诉,得不到亲情抚慰,内心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少数老人甚至对生活没有兴趣,处于一种无奈、无趣、无欲的状态。一些农村空巢老人平时就到寺庙烧香敬神,以特殊的形式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慰藉。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教育和爷爷奶奶年岁已高教育有心无力等导致很多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偏执,学习成绩也偏差,和正常儿童相比往往缺乏完整的童年。在走访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中,我们坚持用耳朵去倾听,倾听他们的诉说;用眼睛去观察,观察他们生活存在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组建老年人协会、学习雷锋志愿者队,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中来,同时通过乡村级农家书屋和乡村文化娱乐活动室的建设丰富老人和儿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此时此刻我感到更多的是无奈、心酸,无奈我所能做的仅仅是多走访几户人家,多陪他们聊聊天,多帮他们做一些实事;心酸让老人安度晚年本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农村中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让责任一词变得如同蒸发。

    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重重叠叠的山影、碧绿绿的水、步履蹒跚仍在耕作的老人、迷茫的留守儿童构成一幅幅乡村风景图。生命就像是陀螺不停的旋转,我们终将会从风华正茂走到衰老的那一天。等我们老的时候才想起子女长回家看看,还不如从现今做起常回家看看。农村乡土文化让我更愿意相信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美德而不必将“长回家看看”写进法律来约束。我喜欢呆在乡村,在乡村我感觉我才是真正的我。乡村让我在不论多么浮躁与喧嚣的世界里能够安静下来,能够清理自己,照见自己的内心。美丽乡村路在脚下,在乡村文化哪一方净土,在于将常回家看看和仁者大爱深深地写在每个村民的心上。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孟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