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处世“三稳”
作者:邓飞 发布时间:2011-07-13 14:11:41
人的立身行事,可以有多种选择,关键取决于一个人的处世观。意识形态下的“处世观”左右着一个人的行为取向是否正确、有否价值,而对行为取向是否正确、有否价值的判断标准则由众人来决定。
从“学生”变成“社会人”的那天起,我的父亲就曾再三地告诫我:人一旦走进社会,就要做到“三稳”,即身稳、心稳、口稳。必须指出的是,对于“三稳”的归纳并不是我父亲的独创,他只不过是继承了前人的成果。我正是通过父亲的“口”接受了这一真知灼见,才有了日后安身立命的本钱、四平八稳的处世风格。尽管这种“四平八稳”的字眼听起来并不顺耳,看起来颇有些“懦弱无能”,更不适用于某件事或者某一领域,原因在于缺乏“创新”的意味与“个性”的张扬,但究其处世来说,倒也不失为一种“欣慰”罢,至少不会因为我得罪他人导致自己陷入窘境。 身稳,顾名思义,就是行为举止要稳妥、端庄。它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基础”。只有基础稳固了,才有最后可能的“修为”与“造型”。寺庙中的“坐禅”,大概如此;杂技中的“底座”,大概如此;起房造屋的“基石”,大概如此;股市的“基本盘”,大概如此……类似的现实例子,无不暗示着一个“身稳”式的涵意。人,只有先稳定了“基础”,才能立骨架、长皮肉,进而才会呈现出各种表情与动作,否则我们所见到的情形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心稳,顾名思义,就是遇事心态要平和、开朗。心,本身具有隐蔽性、阴暗性、脆弱性的特征。它藏匿在人的皮肉下,其活动的踪迹并不是别人所能显而易见的。这些消极的“特征”恰似“寄生虫”一样,它依附在人的身体内,贪婪地吮吸着一切“营养”,损害着人的肌体,而人的肉眼一般不能窥测到(得借助于仪器)。只有当肌体出现外在的病况时,别人才能轻易地看到,自己也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为此,欲抵制或者消除“寄生虫”,第一关就得要求自己“爱清洁、讲卫生”。人,只要拥有了这种自然的习惯,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有了身健的“前提”和“保证”。同理,人若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情况或者难以收拾的局面时,保持健康、冷静的思想状态尤显可贵和重要。 口稳,顾名思义,就是对人对事切莫说三道四、口是心非。当然,没有一个人可以剥夺他人自由说话的权利,但“自由说话”也得把握一个“度”,即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具体到某个人,不论这人的行为习惯如何,可以当面锣对面鼓地提出意见,背后议论实为不妥;具体到某件事,就得分清这件事是不是秘密、是不是某人应该讲的;具体到“表达某种意见”,就得通过光明正大的行为或者合理的渠道进行沟通,切忌暗地里煽风点火、推波助澜。诸如此类,都有一个“度”含在其中。 处世“三稳”,细化到一个单位,就是对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品性要求。只有人人做到了“身稳、心稳、口稳”,才能摒弃心猿意马、浮躁急进、斤斤计较,才能共同营造出单位稳定、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其呈现出欣欣向荣、互惠互赢的发展局面。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长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