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春风苏醒的徘徊和满足
——评电影《二嫚》中人物的道德、人格和法律价值
作者:何正功   发布时间:2011-04-06 15:00:02


    【电影回放】:

    时间:公元一九九零年后的某年。

    地点: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平原角落。

    人物:二嫚  “老村长” “瞎子”  “瞎子”媳妇

    二嫚,短发披肩,浓眉大眼,多秀气的妇女,中年,善良,膝下一个心疼的儿子,但有一位不顶事的丈夫,是所谓的“老村长”。土地承包制政策落实后,她浑身的力气往哪儿出啊。你看她,白天打理农活、卖麻花,晚上压面、炸麻花,还要给丈夫“老村长”和儿子按时做饭、定点洗衣。她力气大,心气足,睡着睡着就醒了,想把麻花卖到县城去,给贫穷的家庭带来殷实。特别是自邻居有了电视后,她的孩子要常常受到屈辱,所以她想把麻花卖到县城去,买一台全县最大的电视机,争气、光彩。二嫚的脸上写着为新生活奋斗的决心,她的步履匆忙,手脚麻利,在村子里影子一般。她每天晚上叉腿扬肚,把许多毛毛钱数清楚,放到箱子里,抿嘴笑一下,好甜,但看着睡着打呼噜的病秧子丈夫,就又皱起了眉头。但一会,她又在压面杆上【农村专门压麻花的简易器具】汗流满面了,村里的狗,满天的星星都睡着哩。

    “老村长”中听不中用,他老实巴交,温和诚实,常年患腰疼病,一不能手拿,二不能肩挑,连做饭都困难。他是老村长,“但现在不是”。眼望形势大好,改革的春风习习吹来,“老村长”心里痒啊,可自己不能干个啥,只有让媳妇二嫚张罗了。他认可二嫚的脾气,那股绝强的劲儿可了不得,一天一天变多的钱,说明了什么,不就是说明二嫚能干、聪明、会买卖吗,“老村长”既喜又苦。

    邻居“瞎子”是改革开放中最早苏醒的人,他年轻,勤劳,善良,整天价驾着一辆破旧的汽车疯跑,搞买卖,家里殷实。他是村里唯一有电视的人,他媳妇秀秀她妈,为此盛气凌人,常常嗑着瓜子,看不起二嫚的孩子和来她家看电视的孩子们。二嫚家穷,“瞎子”殷实,“瞎子”的媳妇常常隔墙奚落,动不动比鸡骂狗,肆意嘲讽。“瞎子”看不惯,常常制止媳妇,用微笑还给二嫚和“老村长”,有时用实际行动帮助“老村长”。比如,他有时捎带着往县城卖掉“老村长”的编筐,替她们挣钱,而这一切“瞎子”媳妇看在眼里气在心上。

    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面前,好心的“瞎子”鼓动二嫚将生意打进县城,于是二人朝发夕归,相伴出入,但感情并未出轨。“瞎子”媳妇敢怒不敢言,“老村长”没忘那处想。时间一长,两人耳鬓厮磨。一天傍晚,在回来的路上,在村口,坐在驾驶室的“瞎子”和二嫚碰出了感情的火花,那次是二嫚较为主动,兴许她在感谢诚实卖力的“瞎子”,填补心理和肉体上的缺失。后来,县城里开了家大的麻花店,挤了麻花市场,“瞎子”让二嫚出村当了技术指导。收入改变生活,善良的二嫚把新衬衣穿在了“老村长”和儿子的身上,并且隔段时间就来看望一趟。身体艰涩的“老村长”看到二嫚依然照看自己,心里没有怪罪。但他看到“瞎子”的车将二嫚载来载去,心里明白着他们之间的某种关系,他躲在窗户里偷看他们来来去去的情形,唠叨:“够法办了,够法办了”。

    在二嫚打工的日子里,“瞎子”来县城的时间也多,他们有时相聚餐馆。“瞎子”给了二嫚一些钱,声称自己不缺,帮助二嫚。但后来二嫚感觉到,那些钱是想维持他们的“夫妻”生活,于是二嫚不干了,她对“瞎子”甩出了一句晴天霹雳的话——“我不是卖身的人”。

    倔强的二嫚顶住丈夫的不情愿,不顾家庭的破墙烂瓦,拿出全家的积蓄,在县城里买了一台最大的电视机,实现了她的诺言——卖县长也没有的电视机。她们请乡亲们来看,一熬一个通宵。因为二嫚的心愿实现了,她和“老村长”、孩子沉浸在小小的温暖里,她固守在家里,不愿再早出晚归,更不愿与“瞎子”同乘那辆破旧的汽车。

    【影视评论】

    九十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端倪之期,特别是广大农村在家庭土地承包制政策春风里,迎来了极具戏剧性的变化。中国八亿人口的命脉因为历史的新理念,徜徉出新鲜的汩汩潮流,自然而又超脱地冲刷着中国大地。在伟大的复兴一样的奇妙变律和节奏中,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新思想的萌生,酝酿着无穷无尽的希冀,演绎出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电影《二嫚》成功地复制了一处农村变化中的小景象,捕捉到了满含悲喜的历史剧变,刻写了人们在新生活面前的各种颜面,呼唤出了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形象。电影借独特的演绎手法,把个性倔强的人物放在特定的贫寒家庭,以不向生活屈服之冲撞,去触及灵魂与财富交错的新领地,从而勾画出情景交融的生活新视点。读者视者对人物命运的归宿,萌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命运之弦已经交响出时代的序曲。电影《二嫚》不但扣人心弦,引发出人们对喜剧生活的愁苦反思,而且入木三分,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一代农民怀揣的道德、人格和法律认识。

    二嫚是典型的乡下农民,但她倔强的个性之中蕴含着聪明和善良,她在周围人的身上,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她在自己的生意中,捕获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信息。她忠实家,忠实自己的病秧子老头,忠实孩子,忠实那个破旧的院落和清苦的岁月,因为她身处农村这个祖祖辈辈走不出去的漩涡,以足不出户为生活基调,满足着说不清楚的满足。在春风般袭来的改革开放政策面前,她是一位难得的觉醒者。日子在隐隐之中痛变,生活的脚步越来越走向远方。她不能再“安逸和满足”小村庄与老土炕的幸福,而是向前看,尽快寻找到新生活的渡口。二嫚倔强的个性,表现在她的直率与执着,她像普普通通的农民那样,天生不服生活的重压,因为没有抗拒,就无法生存。她的身上洋溢着吃苦勤劳的美德之香,也焕发出劳动者自食其力的价值光彩,因而,她拒绝不劳而获的即使短暂的偷情生活,不能给自己的家和村子抹黑。二嫚具有朴素的价值观,即使在她不得已要感谢生活中帮助过她的人时,她的出格行为也是在“瞎子”的侵犯之时才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嫚与“瞎子”的感情火花,不是单一的性,还有酬劳和图报的一些意义。她的家庭,她的丈夫,是现实的羁绊,她虽然一度超越了她,但她的善良始终没有泯灭,理性在灼热着,在情感即将裂变之际,突然又爆发出来固守的力量,足以冲刷污垢不堪的新鲜东西,即二嫚在苏醒之时,又复归了她的原有道德和人格,表现出她无私的心理境界。电影《二嫚》之所以成功,其支撑点也就在这里,主人翁在酸甜苦辣咸的生活中回答了人生的问题——性与理,使性与理嬗变不断,而不是静止和僵化,以此共鸣生活。这恰好是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发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看罢电影,我们对二嫚感到由衷的佩服,不但因为她漂亮、率直、勤劳、泼辣,更因为她善良无私和尊重人格。从二嫚身上,我们看到了藏在许多农村妇女身上的真善美,也领略出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

    “老村长”是一个软弱的人,但他身不由己,他的身体是讨厌的绊脚石。他憨厚诚实的人格,使二嫚满足,他沉稳豁达的性格,使二嫚捕获到了自己不能放弃家庭的理由。“老村长”在新生活面前,表现出力不从心的无奈,但他全力支持二嫚的生意,为的是留住二嫚,让二嫚发挥聪明才智与泼辣作风,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支撑风雨欲来的家庭。“老村长”是无可挑剔的好农民,是最典型的中间人物。在日子遇到改革的狂飙与浪潮之时,“老村长”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想到了人性的变化,但他没有激动,更没有去阻拦和回击,而是顺应变化,客观面对。真因为他的冷静,使得二嫚复归了她的原有道德和人格,从一些方面钳制住了家庭受到的外围打击,糅合了积极的支撑元素,促成了夫妻之间的更加粘合,保障了婚姻的不动摇。“老村长”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合作后的情感变化,更预感到经济变化后的人性变化,他认为超越的生活肯定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所以他说——“够法办了,够法办了”。从此,我们看到即使八十年代偏远的农村,农民身上即有朴素的道德观念,也有真挚的情感价值,还有对法律的基本认识。“老村长”对二嫚的猜测,没有付诸行动,更没有诉诸法律,其实是农村生活真实的一面,因为二嫚的生活本身是多元素的生活,是集情感、道德、理性、风俗、习惯于一体的。也真因为如此,才构成了农村生活的浪漫、纯真、自由、隐约。不急不躁的“老村长”与火烧火燎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才使艺术的电影镜头充满了渲染力。

    不论如何,即使人物之中存在一些不和现实的因素,那也是合理的,因为艺术反映的毕竟是客观现实,而客观现实就是如此。我们认为,电影《二嫚》之所以成功,其支撑点也就在这里,主人翁在酸甜苦辣咸的生活中回答了人生的问题——性与理,使性与理嬗变不断,而不是静止和僵化。善良待人、无私对世、尊重人格、崇尚道德、不悖法律,以此共鸣生活,是电影浓缩和回答的思想内涵。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飘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