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梦 之 路
作者: 张万里   发布时间:2011-03-28 15:44:46


    梦亦幻,但梦亦真。幻者乃日之暇思,真者乃努力奋斗实现之结果。

    我也常做梦,还时常被梦中境况所惊醒,惊醒之原因,多为少年不能实现理想,以至成年后生活落魄所致。但梦醒后,细忆所走过的路,细思目前之状况,虽比不得富足之家,但要比少年时的屑微之理想还是稍有过之。作为一个农村青年,十八岁参军入伍,二十岁入军校学习,二十三岁当上排长,终于有了干部身份,这不可谓不是人生之大梦。然而,在我服役十八年后,转业到地方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又有了新的梦。这个梦一做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致于放不下,甩不掉,魂牵梦绕。没有了节日的闲散,少了假日的休憩,抵消了探亲访友的羁绊,无论是黑天白日,还是工作之余,只要是灵感所至,性情许可,我便开始积攒我的梦境。渐渐的,这个梦成为了我的精神寄居地,成为了我的生活伴侣,我为它倾心,为它思索,以致于为它难以入眠——这就是我的文学梦。

    我平日里有个习惯,晚上不看书则不能入睡,一天不看书则觉得日子过得贫乏无味,恰如古人 “宁可三日无肉,但不可一日无书。”之感。称重量身,似乎此话有些过头,但经过再三斟酌后,觉得如此说也不为过。我读书,并不是为了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斤粟。”的理想,而是对知识的一种欲望。即想博古通今,也想达观问世,凡事都想弄个明白,所以就常读不懈。渐渐地竟从书中读出一点滋味来。我品尝到了文学的艺术价值,也体会到了文学中的惬意和洒脱。文学是梦之所在,是精神家圆,是描摹美好人生的一支重笔。记得西方一位哲人说过“读书不写书,只能算是把自己的头脑当作了别人家的跑马场。”这不是贬低,也不是刺激,而是对读书人的一种告诫和提示。还有人这样说:“当你对财富、名利、地位不再抱有幻想时,那你就搞搞文学吧!”于是,在我加入不惑之年行列的第二个年头,我偷借名人名言的力量,抖胆开始了我的文学创作之梦。

    2005年,我试着写了一篇4万字的《刑庭庭长》小说。小说写出后,我把它寄给了日报社的周主编。周主编做了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后来,周主编到丰宁进行采访,我得知后便追到宾馆,又将修改后的稿子拿给他看。经过五次三番的折腾,最终把那篇小说改成了关于环保题材的一部十一集电视连续剧,改名《不再沉默》,分别发表于《中国剧本网》和《红本网》上。2007年,一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陈先生,从网上看到这个剧本后,打电话找我商谈拍摄事宜。根椐他的意见,我又三次修改剧本大纲,最后定位为二十集,剧本也修改好了前四集。遗憾的是,因拍摄资金未能到位,这个剧本现在只能搁浅了。

    我觉得,文学创作还是来源于生活比较客观、真实,即能充分体现出它的文学艺术价值,又能及时反映出当今社会的人文观念,对于促进社会文明,推动人类群体的科学进步,保持住人们真、善、美的原有本真,可谓是最恰当不过的一剂良方。或者说,它还可以成为我们珍藏在心底的一张老照片,一份惦念,一项成就,时时观望,时时回味,时时感慨。

    抱着这个想法,我又试着写出了一部反映基层人民法院建设,以法院院长为主人公的二十集《铁肩担道义》剧本,和一部用真实案例熏染出来的三十三万字长篇小说《枪猎》。两部作品完成后,分别发表于《中国剧本网》和《小说阅读网》。作品是有了,但对于它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文学性我一直把握不准。于是,我试着把小说《枪猎》邮寄给市作协李树伟秘书长。他看后,回信对我说,“小说《枪猎》具有出版价值,应当出版。”于是,我壮着胆子,把《枪猎》交给了北京的作家朋友大卫。大卫将小说《枪猎》又介绍给几家出版社。在出版社的严格审核下,长篇小说《枪猎》终于过关,于2009年元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至此,总算圆了我的一个小梦。

    梦有好多种,暂不去说它。但我认为,只有好梦成真才是每个人的一种企求和愿望。只要我们把梦的虚无,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现实,你的梦就会成为你人生里程中最靓丽的一瞥。对于搞文学的人来说,如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梦醒时分就不会太遥远。



来源: 河北法院网
责任编辑: 飘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