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律实务> 要闻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良好心态是创建和谐法院的心理基础
作者:李永勤   发布时间:2011-02-15 15:18:29


    人的心态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所起的作用,良好的心态也就是人的心理和谐,如果心理不和谐,不仅会影响到家庭和邻里的和睦,还会影响到同事和单位的和谐,严重者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结合法院机关和谐文化建设的大讨论,笔者试就如何保持良好心态,为创建和谐法院作贡献谈点粗浅体会。

    一、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道德教育。

    “感恩”顾名思义,就是“感谢恩惠”的意思。《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英语感恩thanksgiving),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它是人文精神的的重要内涵, 感恩是一种传统美德,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正确的感恩观起码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适度的感恩意识,既要懂得知恩图报,但又不必因为他人恩重于我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型化和罪恶化。正确的感恩方式。感恩不是哥儿们义气,要在己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不能因为报恩而付出自己终身的幸福,更不能因为对某些人的感谢而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知恩图报既可以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报”施恩者,也可以转而由人及人,报答和帮助他人和社会公众,我想,这对于施恩者而言,无疑就是最大的报答。感谢帮助自己的人,理解不帮助自己的人。俗语说“帮你是情,不帮你是理”,能帮助自己是基于其美好心灵及其力所能及,而对于不能帮助自己的人,则要体谅别人的难处,哪怕是故意不施以援手的,也要从人的道德水平差异的角度予以宽容和谅解,而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记恨于心。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因此,感恩教育帮助我们法官训练发现美好并对其感恩的眼光。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从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法院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推进了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和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由于当今社会成员之间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经济收益的差距,有的甚至贫富悬殊很大,使得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私人企业主,明星名家,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不同年代出生人员所打上的时代烙印,使得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都有不同的理解,对理想,信念,纪律都有不同的认识,对当今社会各种现象和敏感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即便同是一级人民法院,因为所在部门和组织的负责同志和本部门人员所站的角度不同,也就必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执行过程中也就必然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这样,有些人心理失衡了,其主要原因就是不能知足常乐,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与感恩的心态。

    在局部和某种意义上讲,当今社会尽管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有一些人的心态却没有及时的调整好,整天打着小算盘,心中时时与他人攀比,比钱比权,比车比房,比实惠,比舒服,越比心理越不平衡;相反在比学习比工作,比助人为乐,比艰苦奋斗,比奉献牺牲方面则慢慢淡化了。进而就出现了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在减少,沟通工具在增加,但深入的沟通在减少,认识的人在增加,但可以说心里话的人在减少,房子越来越大,里边的人愈来愈少,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胸越来越狭窄,楼房越来越高,眼界却越来越低,极少数人心理失衡而萌发诸多的不和谐因素,黄松有甚至走上贪污腐败的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的发展。当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无数惨不忍睹的恶性事件,无数触目惊心的恶果、无数“心理病”受害者的鲜血和吁求,都在警示我们,人们正渴望着充满人性关怀和伦理道德启迪的感恩励志教育。

    感恩是道德养成的过程,最终生成一种道德自觉。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心理体认”策略,心理体认策略在感恩教育中的运用,即以知恩、识恩为根基,以感恩体验为动力,以报恩、施恩体悟为关键,以人格教育为灵魂,着力建构一个知、情、行合一的感恩内在调节机制和动力整合系统,把培养法官的自觉回报的行为习惯作为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特别是我们倡导创建和谐社会,需要人有宽阔的胸怀,感恩的意识,健康的心理。

    二、感恩教育需要培养阳光的心态

    什么是阳光心态呢?阳光心态就是积极上进,知足,感恩,达观的心态,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人的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感恩心理是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教育的点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阳光心态,它既是选择和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依据,也是指引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参照;既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也是激发法官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的手段、基础目标,它能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著名心理学家孟昭兰在一篇序言中也指出:“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人们在知觉和记忆中进行着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情绪和情感象是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它能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我们会经常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情绪心理学》中译本序言,K·T·斯托曼著,张燕云译,孟昭兰序) 。感恩教育需要培养阳光的心态,知道了感恩并身体力行,长久的去体会实践就不愁没有良好的心态。

    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文明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是一种对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阳光心态对于卓有成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让人心境良好,既能很快的适应环境而且还能力所能及的改变环境,即使为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标去奋斗,参与各方面的竞争也应是在好心情的支配下,适度的去竞争而不是过度的竞争,是友好和谐的竞争而不是损人利己的竞争。

    尊重与感恩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内涵与时俱进并不断发展。如果失去了尊重和感恩,我们的生存环境将充满冷酷、暴虐、野蛮,我们的世界将成为弱肉强食的残忍社会,人与人之间将会彼此失去信任,缺损道义,尔虞我诈。所以尊重和感恩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是世界充满阳光和亲情的基石。今天,感恩和诚信是一切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和价值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也是形成当今和睦社会风尚和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当一个和谐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还是当一个观望者,或是成为不和谐因素的一分子是每一个法官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在建设和谐法院和与谐社会问题上的反映,也确立一个人心态是否健康和阳光的基础。

    三、良好心态是创建和谐法院的心理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良好的心态就是人的心理和谐,有了良好的心态就能与同事和谐共事,与家人和谐同居,与邻里和谐同处。如果心理不和谐,不仅会影响到家庭和邻里的和睦,还会影响到同事和单位的和谐,严重者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感恩、和谐思想意识源远流长,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  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这些古训,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泽和智慧的火花,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也是当代法官理应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所以我们需要饮水思源,学会感恩。要感恩于祖国,没有祖国的强盛就不会有我们个人的幸福;要感恩于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感恩于师长,是他们领引你上路,遨游知识的海洋;要感恩于一切有恩于你的朋友、同学,是大家的和睦共处,互帮互助,才有大家的共同进步;要感恩于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社会大家庭为我们提供广阔的锻炼天地,就没有大家的成长历练;还要感恩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恩赐于我们的灵山秀水,就不会有我们想象的灵感和生活的多姿多彩。感恩是一种品质,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生命潜能的催化剂。当一个人拥有感恩之心时,他会因为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动,感动之余,他会以实际行动来报答。要让法官知道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要让法官理解学会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要让法官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的话语就能给施恩者带来特别的欣慰和快乐。我们法官应当捕捉、感受生活中处处渗透的恩惠,启发他们挖掘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的价值,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被恩情浸透,自己是受恩惠的,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回报恩情的意识、愿望和冲动。人人都要有感恩之心,都要想着去回报,那么我们大家都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世界会充满爱…… 懂得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感恩更是一种责任,有了这种责任心的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关爱他人,才能乐群敬业、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国情,着眼于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人之上做出的英明决定。所谓“和谐”,就是指协调、和顺、融洽、无矛盾冲突、无相互抵触之意。“和谐法院”的基本内涵是:干警之间和睦相处、庭室之间相互配合,整个法院形成一个政令畅通、人和气顺、运转有序、蓬勃发展的良好氛围。感恩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法院的需要。营造和谐氛围,需要主体广泛参与。和谐氛围是一种法院文化,一种人文环境。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法官更应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的真正涵义。

    构建和谐法院,每一个责任主体都要耕耘,才有收获。每个法官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性,努力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只有这样,将来才有能力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只有学会感恩,诚实做人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怀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诚信待人的品德,并由内及外,由近及远,推亲及疏,从而,有力地推动和谐法院、和谐社会建设。  

    良好心态是创建和谐法院的心理基础,人是有感情的,爱情,友情,亲情都应珍惜,但这些情感都要服从于,大到党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到地区和单位集体的利益,小到不妨碍他人的利益。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法官要始终以理性控制好情感,做到忠诚党和国家与人民,顾全与服从大局,真诚待人,先公后私,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法官队伍作为一个成人群体,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基本成型,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内心需求、人生定位和价值追求,期望领导能关心、理解并尊重自己。一名优秀法官,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具体到法院而言,就是要求领导者要从理性的视角关注法官的需求和心理活动,在法院组织内部的运作规则和管理模式上,一切以法官为中心来谋划和设计,彰显法官的主体地位,满足法官的自我需求,激发法官的工作热情。法官具有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接受了系统的道德教育,如果能够识恩、知恩、报恩,就能更加勤奋、刻苦地钻研专业技术;就能更加自觉、主动地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就能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就能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随着“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当“施恩不图报”形成风气时,人的良知将得以彰显,境界将得以升华,生命将得以完善,整个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飘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