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悲怆》伴我前行
作者:王列宾   发布时间:2011-01-12 11:39:08


    二十六年前春夏之交的一个周末之夜,窗外晰晰沥沥地下着恼人的小雨,我一个人孤独地躺在学校宿舍里。高考前的精神重压,学业上的暂时失意,集体生活的艰苦、单调以及种种沉积在记忆深处的不快纷纷涌上心头,折磨着我。此时,枕边收音机里传来神秘的音乐,这旋律时低时高、时弱时强,时而舒缓时而激跃,交错繁复地演绎着深邃的主题……我的心灵渐渐被攫住了,情绪随着音乐起起伏伏。直到这音乐逐渐晦暗,在浓重的悲怆氛围中终止后,我才回过神来。

 

    后来得知,这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

 

    听罢此曲,我的“悲怆”没有加深,反而有某种若有所思的“移情”或“缓释”作用。如同一个患难之交,初次见面就不加掩饰地向我诉说内心的烦忧、压抑、孤独、痛苦和追求,又如同一只温情的手抚慰我内心的波澜。尤其是真挚、安谧、柔美的第二主题出现,尤如圣洁的梵音馨人心脾,经久不绝。我无法描述乐曲的美妙和弦深深感动我的那种感受,那坦诚的内心独白,令人感动;那雄浑、厚重的旋律所表现出哲学冥思般的抒情,令人沉醉;那忧郁、沉思的基调和诗一般的音符所营造的美,给予当时愁肠百结的以我灵魂的安慰。

 

    我深深地爱上了《悲怆》。古人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每当《悲怆》之音飘逸而来,便是一次净化灵魂的神游,它会产生心灵的共鸣、情绪释放的快感,也总会有一种升华的力量推动着我。我感受到《悲怆》所体现的理念,就是作曲家用心底的挚情厚爱,以哲人般的慧心和历尽劫波后渊浩淳和的情愫,去感受、去理解生活的一切。正如西方一位诗人所言:“对于一颗苦难的心,一曲悲歌是最美好的。”我明白了,《悲怆》的本质乃是生活和美,而美是一种照耀人生苦难的光明。因为,美宣泄着也抚慰着悲,让人从中感到安慰、感到怡然,感到超脱。这种悲之抚慰和美之感悟的特性,正是此曲令人动心共鸣之处。

 

    《悲怆》给予我的远不止这些,它能够将人心中旮旯里的东西涤荡一空,留下的是恬静的心境,走向自爱至善。因此,它是心灵的“圣经”,使我的灵魂摆脱都市的喧嚣,保持一份平和与宁静,使疲惫心灵得以栖息的静美港湾。在我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中,尽管有过执业之苦、丧亲之厄、病患之痛以及种种不顺,但总能在《悲怆》之中找到安慰,消解痛苦,并噬干创口而前行。

 

    如今的我在审判台上坐案听审已经二十年,早过了“少年不知愁知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愤青年代,额头和眼角上已留下些许岁月的痕迹,或许早该“养尊处优”、脱离“苦难”了,但我仍然愿意不断地沉浸在《悲怆》之中。因为,《悲怆》中难以承受之重能够换取生命中可以承受之轻;在《悲怆》中,我似乎听到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呼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发“救救孩子”的呐喊,这种超越时空的悲剧意识和生命情怀,感染着人,令人尊重生命,深体人性。“法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它让我懂得在芸芸众生期待的目光中,更需要执法者给予人性的支撑,更渴求法律之光的临照。它让我领悟,尽管现实生活纷杂繁复,但仍可以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自我的美,更能够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人世、面对案下的当事者,用和谐、美妙的旋律化解现实生活矛盾,抚平创伤。

 

    塞尔萨斯说:“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我相信,常怀“痛苦”的人更能够理解他人的痛苦。这种“同感力”会给法官一种有效的直觉,使他对法律作出更加符合人性的解释,对案件有一个更高境界的把握。我也相信,领略过《悲怆》中人生的高峰体验,有助于培养一颗平常之心,恪守一份寂寞、平淡的心境,也有利于更冷静、更公正看待人世的纷扰,也会多一层关于人终极关怀的思考。这是我一生追求的境界。

 

    《悲怆》像一首洗涤灵魂之曲,将是我永远的至爱。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 上海法院网
责任编辑: 穆舫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