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辑的“远见”
作者:何俊 发布时间:2011-01-06 12:48:02
爱好文学的人,大概都知道法国有一位叫儒勒·凡尔纳的作家,他一生写了一百多本科幻小说,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 在文学的“小道”上,凡尔纳之所以能够挤进神圣的“文艺王国”,多亏了一个叫赫哲尔的出版商(也可认为是世上最好的编辑之一)。凡尔纳的第一本书《乘气球五周记》,一连遭到十五家出版社的拒绝之后,心灰意冷的他去找第十六家碰运气。赫哲尔看了书稿,不仅立即拍板出书,还和作者签订了一个二十年的出版合同。由于这位出版家的“远见”,不仅拯救了一位艺术大师,也为人类增添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西作者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走南闯北,接连吃了闭门羹,一气之下作者硬着脖子投给了北京的《十月》,不料歪打正着,发表之后反响强烈,叫好声里名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榜眼”。事隔几年,甘肃作者邵振国的《麦客》命运也很相似,周游了十多家刊物。最后被《当代》编辑推了上去,又是轰动全国,高中“榜眼”。 上述三位作者虽说几经曲折才发迹,然而比当年“范进中举”之时就好多了,至少头发还没有白就得慧眼赏识,还可奋斗多年。 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得知:《十月》编辑部的“远见”是充分发扬了艺术民主,编辑们经过激烈争论,以多数赞成票拯救了《小镇上的将军》的生命;《当代》编辑汪兆骞同志的“远见”,则来自“目光始终对着年轻人”,也就是坚持在自然来稿中筛选,以选择那些有基础、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文学青年为己任。 一般来说,报刊杂志的编辑(有人尊为“上帝”)都是认真负责的,他们大都以觅得“优稿”而喜、以发现“新人”为荣。但是,有时候为啥发生失误,明明是“璞玉”为啥辨别不出呢?这里,除了衡量文艺作品没有一把标准的尺码之外,笔者还想引用一家大刊的主编的一席话(大意):编辑不是神仙,他们也是人!是人就难免不出一点差错,何况,他们还有自己的“苦衷”。 “心底无私天地宽”。不管怎么说,编辑的“远见”总是要有的。当然,作者对编辑也要有所谅解,不能一味埋怨、谩骂。果真你的根基好、生命力强,就去学石缝间的小草、小花,从岩缝儿里拱出来就是。 记得老作家艾芜说过一句话:同情和助力应该多多给予青年人。如果编辑们都以它作为座右铭,而不老盯着名家的话,我们的文坛就会更加林木葱茏了。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乡县法院)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穆舫
|
|
|